在上海市中心的一所小学里,每天清晨操场上都会响起庄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。令人惊奇的是,随着国旗缓缓升起,队伍中几个外籍孩子也能熟练地跟唱《义勇军进行曲》。其中,来自巴西的茹萨一家正是这种现象的缩影。
九岁的茹萨随父母定居上海已有三年。刚转入本地小学时,这个不会说中文的巴西男孩对周围的一切感到陌生。然而学校每周举行的升旗仪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。"起初只是跟着旋律哼唱,后来老师特意用拼音标注了歌词,现在他已经能完整唱完全曲。"茹萨的父亲,一位驻沪工程师欣慰地说。
这种文化融入不仅发生在校园。茹萨一家居住的古北社区素有"小联合国"之称,这里中西文化交融的景象随处可见。社区中心常年开设中文课程,邻里间的中秋做月饼、端午包粽子活动总能看到外国居民积极参与。茹萨的母亲表示:"在上海生活从不需要刻意'适应',各种便利设施和多语言服务让人感觉自然舒适。"
作为中国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,上海始终保持着开放包容的姿态。截至2023年,全市常住外籍人口超过20万,其中像茹萨这样的外籍学子超过4万名。这些数字背后是城市完善的国际化社区配套:从多语种医疗服务到涉外法律咨询,从国际学校教育资源到跨文化交际平台,系统化的支持体系让不同文化背景的居民都能找到归属感。
茹萨的班主任李老师观察到:"孩子们的文化认同往往通过具体仪式建立。当外籍学生跟着唱中国国歌时,他们不仅在学习语言,更在体验一种情感共鸣。"这种共鸣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——巴西烤肉与南翔小笼成为茹萨家周末餐桌的固定搭配,而他的中国同学也能流畅说出世界杯巴西主力球员的名字。
夜幕降临时,黄浦江两岸华灯初上。茹萨一家常常沿着滨江步道散步,远处传来市民合唱团排练的歌声。这个巴西男孩偶尔也会跟着哼唱几句中文歌曲,就像他在升旗仪式上跟唱国歌时那样自然。在上海这座宜居城市,文化交融从来不是刻意为之的课题,而是发生在每个平凡日常里的生动实践。